文/VR陀螺 冉启行
近期,随着小米AI眼镜正式发布,整个行业仿佛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围绕下一代个人智能设备的“百镜大战”被推向高潮。凭借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市场影响力,小米将AI眼镜这一略显前沿的品类进一步推向了中国市场。
然而,在这场由巨头点燃的战火中,一款“现象级产品”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涌向市场。近日,AR头部厂商Rokid正式向首批F码用户交付其重磅产品——Rokid Glasses,没错,就是那个年初火爆全网的AR眼镜。
与小米AI眼镜的类Ray-Ban Meta定位不同,Rokid Glasses不仅集成了基础的拍摄、音频与AI多模态交互能力,更关键的是,它还配备了一套Micro-LED+衍射光波导的近眼显示光学系统,是一款进阶版「AI+AR眼镜」。这块“看得见的屏幕”,看似只是一个显示模块的增加,实则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产品哲学与技术路径。
Rokid Glasses真机秀,从「AR导航」看产品背后的哲学
对于任何一款AR眼镜,“看得见”只是第一步,“看得舒服、看得高效”才是真正考验产品功底的标尺。在Rokid Glasses首批用户的体验反馈中,「AR导航」成为了一个被重点提及的应用场景。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正驾驶汽车穿梭于复杂的城市立交,或是骑着单车沿着规划好的路线追逐晚风。此时,你不再需要频繁低头瞥一眼中控屏或手机,生怕错过关键的转向路口。取而代之的是实时、清晰的转向箭头、速度、距离信息和路线指引,以一种极其自然的方式,悬浮在你的视野前方。
这正是Rokid Glasses正在展现的未来。结合官方发布的真机AR导航视频与用户的初步上手体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Rokid Glasses独特的AR效果。相比于一句简单的“前方左转”的音频指令,一整套的AI语音+“AR-HUD” 的导航信息,所承载的信息维度和准确度是压倒性的,更贴合人类“视听协同”的感官认知逻辑。
此外,Rokid Glasses在AR UI设计上同样可圈可点,人性化把控到位——所有的导航信息,都被巧妙地分布在用户视野的正下方。视角正下方是一个典型的非核心视觉区域,而电量、蓝牙连接状态等非核心但必要的信息放置在了右上角。
这样的设计,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用户的主视角(尤其是驾驶和骑行时至关重要的正前方视野)保持开阔与无遮挡,确保了驾驶、运动场景下的安全。信息是辅助,人才是主体。这种“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理念,实际上也贯穿了Rokid Glasses软硬件设计的全链路。以消费者的视角出发,才能更好地打造出一款出色的C端产品。
当然,AR导航只是Rokid Glasses众多应用场景中的冰山一角。无论是实时翻译中,文字直接出现在说话者身旁,还是在不中断眼神交流的情况下,预览提词器消息,“显示”都是这一切的核心。没有AR近眼显示系统,再强大的AI也只能停留在“听”和“说”的维度,而无法真正实现视觉层面的增强。
近眼显示光学,AI眼镜的技术分水岭
事实上,当前AI眼镜市场已初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产品形态格局:纯AI音频眼镜、以Meta、小米为代表的AI拍摄眼镜,以及Rokid所代表的AI+AR眼镜。平心而论,这三类产品在各自的定位上均有其市场价值和技术优势。
然而,若将视线拉长,从技术演进的必然趋势来看,具备显示功能的AI+AR眼镜,无疑才是AI眼镜的“完全体”和未来方向。因为“看见”,是人类获取信息最高效的维度,它真正赋予了AI一个与用户进行交互的视觉通道,而近眼显示光学,无疑是AI眼镜的一道技术分水岭。
作为一家逐梦10年的AR创新技术公司,Rokid选择的道路虽然最艰难,但其天花板也最高,是真正能让用户“wow”的技术。
为了让用户“看见”AI,Rokid Glasses在微小的镜片中,集成了一套极为复杂的光学系统。其核心技术栈采用了被行业公认为消费级AR“终极方案”的Micro-LED+衍射光波导方案。
简单来说,Micro-LED作为一种微型化、高亮度的新型显示技术,主要作为光源,负责生成图像;而衍射光波导则像一个“光的搬运工”,通过极其精密的光栅结构,将Micro-LED发出的光线进行衍射、耦出,并最终投射到人眼中。这一方案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让AR眼镜保持较高的镜片透过率和轻薄的形态,最终打造成为一款类普通眼镜产品形态的AR眼镜,让用户拥有更舒适的佩戴体验。
然而,这项被寄予厚望的技术组合,也正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最大瓶颈。无论是Micro-LED的制造工艺,还是衍射光波导的纳米级光栅制造,都面临着极高的技术门槛,直接导致了良率低下和成本高昂 。
在此背景下,Rokid做出了一个产品与技术的权衡与思考——采用“一拖二”的单光机双目显示方案。在使用单个Micro-LED光引擎的前提下,实现了双目显示,将BOM成本降低了近一半。正是这一战略性的“取舍”,使得Rokid能够将搭载了前沿光学技术的AI+AR眼镜,以一个相对“亲民”的市场价格推向消费者。
从“尝鲜”到“常用”,AR眼镜仍需耐心
诚然,通往任何新技术前沿的道路,都必然铺满挑战。当前,即便是Rokid Glasses这样的创新产品,也依然面临着一些行业共性的“不可能三角”和挑战。例如,衍射光波导技术在带来极致轻薄的同时,也可能伴生“彩虹纹”等光学瑕疵,无法达到完美的视觉纯净 。
重量与续航的矛盾依然突出,即使Rokid Glasses采用了相对低功耗的AR眼镜专用芯片骁龙AR1,但长时间高亮度运行,依旧会显著加速电量消耗。毕竟,寸土寸金的AR眼镜镜腿里可塞不下像手机那样的几千毫安大电池,眼镜还是要以舒适的佩戴体验最为第一要义。
这些技术难题困扰了AR行业多年,但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年行业都在进步。回看13年前Google Glass,对比现在的Rokid Glasses,这是光学技术上的彻底革命,产品形态上的全面优化,只为进一步走向消费市场。
在Rokid Glasses上,我们也看到了诸如AI翻译、AR导航、提词器、AI多模态交互等应用功能的成熟,达到了真正可用,落地的状态,消费级AR眼镜真正加速走进生活,走向市场。
历史告诉我们,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而言,它需要无数的技术沉淀与经验积累,才能最终从量变走向质变,这是技术演进的必经阶段。市场的成熟需要耐心,也需要包容。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一直期待有更多Rokid Glasses,不断探索最Top的技术,秀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应用场景,就像今天的「AR导航」所展示的那样。
投稿/爆料:tougao@youxituoluo.com
稿件/商务合作: 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加入行业交流群: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版权申明:本文为VR陀螺原创,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vrtuoluo233 申请授权,并在转载时保留转载来源、作者以及原文链接信息,不得擅自更改内容,违规转载法律必究。文中有图片、视频素材来自互联网或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网站协商处理。
元宇宙数字产业服务平台
下载「陀螺科技」APP,获取前沿深度元宇宙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