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R陀螺
一笔天价融资刚刚落地。
2025 年 11 月 7 日,雷鸟创新宣布完成由中信金石领投、中信证券国际资本及中信证券投资共同参与的 C 轮融资,据称本轮融资创下 2025 年国内 AI+AR 眼镜领域单笔融资金额的最高纪录。
雷鸟创新表示:资金将用于加速在 AI+AR 眼镜的技术研发及生态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雷鸟创新在全球消费级AI+AR眼镜市场的领先地位。
据悉,该笔融资金额或达数亿人民币,早前据雷鸟创新创始人&CEO 李宏伟透露,今年已融资规模已达 8 亿。当前,整个资本市场正逐步回暖,投融资动作虽屡见不鲜,但单笔投资能在国内 XR 行业达数亿元的规模,却是寥寥可数。作为一家成立于 2021 年的公司,雷鸟创新近乎是整个 XR 行业「产品走得最快,业务也走得最宽」的初创公司。

天眼查 APP 显示,截至目前,雷鸟创新已获得 8 轮融资,投资方来自 TCL、哔哩哔哩、嘉兴南湖、无锡惠山、三七互娱、华泰紫金、英诺天使基金等知名 VC、产业资本和政府基金。多轮融资的背后,是资本市场对雷鸟创新价值的认可。这不仅体现在其多线并行的产品布局,更在于其重资产自建的技术壁垒+TCL 赋能,以及与 AI 硬件风口的不谋而合。

不同于许多初创公司凭借单一产品打造“爆品”的市场策略,雷鸟创新是目前国内极少数在多条智能眼镜产品线上并行,并均取得头部战绩的厂商。
具体来看,雷鸟创新目前主要围绕三大方向展开:第一是以 Air 系列为代表的观影眼镜,第二是以 V3 系列为代表的 AI 拍摄眼镜,第三是以 X3 Pro 为代表的真 AR 眼镜。这三条产品线形成了从消费场景入门到专业、极客场景尝鲜的完整覆盖。

在观影赛道,雷鸟 Air 4 是其最新的代表产品。作为全球首款支持 HDR10 的 AR 眼镜,这款产品搭载了与 Pixelworks 联合研发的"Vision 4000"画质芯片,实现了 1200 尼特的峰值亮度和 10.7 亿色彩输出——这意味着用户可以在眼镜上观看接近电影院级别的画质。到手价 1599 元起的定价,让专业级「口袋巨幕」画质体验走入大众消费市场。
AI 拍摄眼镜 V3 系列则定位于内容记录者,属于入门级 AI 眼镜。该产品由雷鸟创新联合知名眼镜零售商博士眼镜共同设计,在人体工学与产品美学上投入了大量资源。雷鸟 V3 搭载高通第一代骁龙 AR1 芯片,并配备 1200 万像素摄像头。产品深度融合了阿里通义千问大模型,支持 AI 多模态交互、音乐播放、摄影摄像及 Apple Watch 手势控制等功能。在细分品类中,V3 系列已占据国内市场超 95% 的份额,成为该赛道的标杆产品。
真 AR 眼镜方面,雷鸟 X3 Pro 的存在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雷鸟创新第二款真正发布和量产的双目全彩 Micro-LED+ 光波导 AR 眼镜,X3 Pro 采用了基于刻蚀工艺的衍射波导,实现了 50% 的光效提升,更薄更清晰,并且彩虹纹抗干扰效率达到了 95%。结合全彩的光波导显示,1200 万像素摄像头等传感器,X3 Pro 可拓展诸多应用场景,如实现 AI 助手多模态交互、AI+AR 实时翻译、信息通知、Android 应用运行等诸多功能。这款产品甚至入选了《时代》2025 年最佳发明。
受限于当前供应链成熟度与核心技术水平,想要打造一款体验无短板、功能全覆盖的智能眼镜产品仍存在明显难度。在此背景下,通过布局多元化的产品形态,并针对性切入不同应用场景,可以更精准地匹配细分消费群体的需求,也能更高效地构建起品牌可持续的商业化路径。

消费电子是重技术、重资产行业,AR 眼镜更是“重中之重”。它同时考验着光学、算法、工程、量产和渠道,任何一个短板都会导致“PPT 产品”无法落地。许多初创公司倾尽全力,也只能勉强打磨出一款产品。
雷鸟的多线并行战略之所以能成功推进,一方面得益于其强大的团队在产品设计、技术突破方面的综合能力。据悉,雷鸟创新公司核心团队来自腾讯、大疆、Meta、OPPO、爱奇艺,以及各类新锐创业公司,最早甚至能追溯到十几年前的波导手机时期。在近眼显示光学设计、自研 AI 算法模型,以及多模态人机交互、消费电子等领域拥有深厚积累,并且在供应链及生产工艺方面具有较高水平。
“这是一群厌倦了循规蹈矩手机发展的人,是一帮真正有理想主义的工程师,正因为大家想做点不一样的东西,所以我才愿意投入如此多的资源,去开发真正具有挑战性的产品。”李宏伟表示。

团队之外,雷鸟创新也在加强“自建”,补全重资产版图,从上游光学到下游整机,构建自己的垂直一体化壁垒。在上游 AR 光学领域,今年 6 月,位于嘉兴南湖的雷鸟光学智造工厂正式投产,目标直指光学仿真、光机模组设计,预计年产能高达 105 万套光机模组;在整机制造环节,雷鸟也重金布局。 2024 年 8 月,雷鸟与无锡市签署协议,落地总投资 10 亿元的“XR 整机研发制造总部项目”。该项目一期预计在 2025 年上半年投产,目标直指年产 100 万台 XR 整机的庞大产能。
硬件之上,雷鸟的另一大支柱是“生态开放与品牌合作”。硬件是载体,场景和内容才是灵魂。雷鸟正通过广泛合作,为其眼镜集成头部互联网应用。例如,其 V3 系列 AI 眼镜与阿里云通义千问大模型深度合作;与高德地图联手在雷鸟 X3 Pro 上打造“AI+AR”导航;与支付宝合作实现“扫脸”支付,解放双手;甚至通过联名《名侦探柯南》IP,展现其撬动 C 端市场的能力。
此外,TCL 所搭建的资源平台也是雷鸟创新的一大助力。雷鸟创新孵化自 TCL 电子,这层背景为其提供了传统初创公司难以企及的初始优势:在硬件工程、生产制造、全球品控和渠道铺设上,雷鸟创新得以利用 TCL 的成熟体系,这使其能跨越硬件创业最艰难的 0 到 1 阶段,并获得可观的内部协同资源。
年初,TCL官宣成为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雷鸟创新作为 TCL 大家庭一员,也成功崭露头角。在官宣仪式现场,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体验了雷鸟 V3 AI 拍摄眼镜、雷鸟 Air 口袋电视等多款产品,并用 V3 AI 拍摄眼镜记录下了与 TCL 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交流的珍贵瞬间。

一个继承 TCL 核心资源、又自建核心工厂、同时还链接众多大厂生态的“成熟玩家”,其确定性远非普通初创团队可比。
雷鸟创新获得资本青睐,另一关键因素在于其精准把握了 2024-2025 年科技行业的最大趋势之一——AI 硬件化。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AR 行业处境略显尴尬,就连全球 AR 眼镜独角兽 Magic Leap 都不得不面临转型。AR 眼镜类产品功能强大、但价格高昂、形态笨重、无杀手级应用场景,始终无法撬动 C 端。
是 AI 大模型的爆发,结束了这种尴尬,而 Ray-Ban Meta 的百万台销量验证了市场。AI 可以让「语音指令」执行更精准,还能基于 AI 多模态的强大知识库,赋能各类应用场景。
眼镜,正逐渐被视为承载 AI 助手的理想形态,因为它是离人类五官最近的可穿戴设备,可满足视、听、说等核心感官交互需求。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AI 眼镜并非全新物种,而是在原有眼镜基础上的「智能升级款」,相比 AI Pin 等创新形态设备,其接受门槛更低。

在今年的 Connect 大会上,扎克伯格更是乘胜追击,宣布了 Meta 首款带显示的 AI 眼镜——Meta Ray-Ban Display,在原有的 AI 拍摄眼镜的基础上,不仅增加了光波导显示,还带来了肌电手环的全新交互方式,进一步拓展了应用场景。
竞争逐步升温。亚马逊在下半年发布了针对配送员的 AR 眼镜,利用 AI+AR 优化物流配送;亦有传闻称苹果正在 Vision Pro 之外,秘密推进“AI Glass”轻量化项目。国内大厂同样加速布局,阿里夸克、小米等巨头也在今年先后发布了各自的 AI 眼镜产品。
行业趋势愈发清晰,AI 正在让智能眼镜重新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赛道。而这,恰恰是雷鸟创新持续深耕的方向。
投稿/爆料:tougao@youxituoluo.com
稿件/商务合作: 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加入行业交流群: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元宇宙数字产业服务平台
下载「陀螺科技」APP,获取前沿深度元宇宙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