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VR陀螺 杏仁、案山子
导语:2016年即将结束,VR从火爆迎来了“寒冬”,蜂拥而至的产业瞬间出现了很多唱衰的声音。不过,VR陀螺不觉得VR在衰退,因为历史总是螺旋上升的。
虽然VR概念已经有六七十年的历史,最先应用军事领域,而商业化应用不过短短两三年时间。为了让大家快速了解VR爆发后的这两年VR硬件的发展,我们整理了从2014年到2016年这三年的硬件发展状况。
2014年
Facebook\Google 时隔60年VR的导火索
关键词:VR概念进入视野
标志事件:Facebook收购Oculus、谷歌推出Cardboard
众所周知,VR并不是这几年才有的技术,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出现,而且任天堂等公司也曾经有过尝试,但是为什么会在这几年突然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2014年3月,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Oculus的事件无疑成为了整个VR产业爆发的导火索。当时这条消息在科技领域掀起轩然大波,但令更多的人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Facebook会砸如此重金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因为当时在很多人看来,Oculus聚焦的领域,只是特定人口中的一项特定的技术。
同月,索尼也在GDC大会上,公布了PlayStation专用虚拟现实设备Project Morpheus(梦神计划),专注于游戏领域。
不过市场并没有给人们太多疑惑的时间,紧随Facebook之后,另一巨头谷歌也开始高调入局。
同年6月,谷歌在旧金山举行的Google I/O开发者大会上,演示了一个由硬纸板组成的新玩意儿,并将Google Cardboard赠送给每一位参会者。虽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玩意儿,但是它的出现却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因为这个纸盒的出现,让普通的用户也能亲身体验到VR这种“高不可攀”的技术,它让VR真正走向了消费者。
毫无疑问,Facebook、谷歌两大巨头在VR上的动作,吸引了更多的人对VR的关注。但是严格来说,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Facebook收购Oculus让更多吸引到的是资本的注意,而谷歌则更多起到的是普及的作用。此外,Oculus集中于高端的PC 端VR的研究,Google Cardboard则是低端的移动端。尽管Google Cardboard 能带来的只是初级的体验,但依旧为VR开辟了走向商业化的道路。因为就在谷歌发布Cardboard后不久,很多厂商就开始推出了类似的VR盒子;另一手机巨头,三星也在同年8月公布手机VR设备第一代Innovator Edition版本——SM-R320,但只能适配Note 4。
Google Cardboard带来国内“VR热”,资本逐步介入
关键词:暴风魔镜、小宅VR、VRbox、蚁视
标志事件:暴风科技借VR成为妖股,蚁视获红杉资本千万美元投资
VR国外市场风起云涌,当然国内也不甘落后。
2014年9月,暴风在北京发布了暴风魔镜一代,用塑料材质替代了Cardboard的纸壳,但内部结构基本一样。除了暴风之外,国内的自主创业者和传统工业者也蠢蠢欲动,尤以深圳公司为代表,如千幻魔镜、小宅、VRbox,敏锐的嗅觉很快让他们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并开始在Cardboard上进行一定程度创新和改造,以深圳独有的速度快速推向了市场。
虽然两者都在尝试VR在中国的落地,但是理念不同。深圳公司更多着眼于现金流的流通,暴风科技则依靠暴风魔镜开始资本运作。2015年3月,暴风集团上市,从7元的发行价一路飙升,经过连续36个涨停,股价抬至惊人的327元,涨幅近50倍,市值推高至300多亿元,一举超越优酷土豆,成为名副其实的“妖股”。股价飙升的背后,有分析指出,承载这些的并不是高利润(暴风15年第一季度是亏损状态),而是对未来的预期。这个预期中,VR承载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暴风同样很快尝到了VR概念带来的资本红利的还有蚁视科技,作为一家成立于2013年年底的创业公司,由于入局早以及创始人覃政早期在VR/AR上的积累,很快受到了资本的追捧。14年5月,蚁视获得PreAngel、创东方投资、创客空间投资的数百万天使轮,不过这时候蚁视并没有被推向舞台的焦点。直到同年12月,蚁视宣布获得红杉资本千万美金投资才让这家公司逐渐为人所知,并同时发布了ANTVR HEADSET、VR手机头盔“机饕”。
不难看出,暴风魔镜、蚁视科技都是以VR眼镜盒子作为主打产品,相对PC VR头显而言,它制造简单,量产容易,并且能以最快的方式走向C端,加上疯狂的VR概念的催化,吸引了大量投资人对VR的关注。
同年,主打PC端,并且积累了多年技术的3Glasses也获得投资者的认可,2014年末获得3000万元融资。
2014年全球VR的发展中,资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创新的Google Cardboard更是小成本体验VR的利器,这点燃人们探知的欲望,尤其是国内的VR硬件市场。
2015年
海外高端VR硬件快速迭代,国内资本疯狂盲目
关键词:推出消费者版、疯狂盲目的投资
标志事件:HTC Vive推出,Oculus及Gear VR消费者版推出
2015年是技术发展、产品迭代快速的一年。三星在2015年对VR硬件迭代了2次,甚至高于其手机S和Note系列一年一次的革新频率。第一代移动VR产品只支持Note 4,极大地限制了使用人群。2015年3月,三星发布了第二代Innovator Edition版本 - SM-R321。时隔8个月,在OC2上,三星正式发布了第一代消费者版本的Gear VR。与前两代相比,该版本的Gear VR功能不变,重量减轻,支持机型增多至6种,扩大适用范围是其主要特点。
而在PC端,Oculus也迎来了其最大的竞争对手——HTC Vive。2015年3月,在巴塞罗那举行的MWC2015上,HTC和VALVE合作推出HTC Vive,其性能和交互更加优于Oculus Rift DK2。HTC的Vive头盔给VR产业带来一剂强心针,这家在智能手机上失利的厂商,试图在VR中力挽狂澜,而事实上,至少目前来看HTC Vive确实做到了。
虽然HTC Vive性能更高端,但是并不意味着Oculus落败,很快Oculus用新品追上了HTC Vive。2015年6月,Oculus推出第一款消费者版Oculus Rift CV1,能够兼容Xbox手柄,同时还有专用手柄Oculus Touch以及空间定位方案。
另一方面,专注于主机端的索尼也在同年3月推出了Project Morpheus的近完成版。近完成版重量更轻,屏幕尺寸增加到5.7英寸,材质换成OLED。视角度增加到100度,刷新率提高至120Hz,配备了九个LED用于360度的位置追踪。9月,索尼将“Project Morpheus”的正式确定为PlayStation VR。
从此,Oculus、HTC Vive、PS VR成为高端VR头显中的三大巨头。
在资本方面,2014年末的一系列投资事件,虽然让资本注意到了VR,但都只是蠢蠢欲动的阶段,并没有太多实际行动。但海外巨头的相继入局和年末资本带来的红利,还是让资本对VR开始趋于疯狂。
2015年全球VR/AR企业融资事件152起。但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之前海外投资在VR方面都是有所涉猎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资本,在2015年之前国内对VR的关注几乎等于0。
(时间截止2016年9月)
2015年,国内资本疯狂涌向VR,并且主要集中在硬件领域。粗略统计,国内有关于VR融资高达64起,VR硬件融资达到39起。0到39,足以说明资本的疯狂盲目。
国内VR硬件萎靡,国内资本开始转场内容
资本的疯狂盲目,却未带动国内高端移动端和PC端 VR硬件的发展,反而与海外的差距越拉越大。
PC端除了3Glasses,2015年6月末发布第二代VR头盔D2开拓者版外,同年7月乐相科技推出其首款PC VR头盔大朋E2,而且这两家国内公司均未推出自己的空间定位和手势识别设备。
移动端,暴风魔镜虽然也推出两代产品,但是和三星同年推出的消费者版本的Gear VR还是有不小差距,特别是在性能和体验上。其他公司如2015年拿到3亿人民币融资的蚁视,在硬件发展上也并无作为。乐视用VR头盔LeVR COOL1进来蹭了一把热度,但当这些国内产品面向市场后,反应却一片惨淡。
据了解,在2015年,3Glasses推出的D1和D2总出货量为3万台,在当时的PC端硬件中并不算差。而移动端的暴风魔镜的销量也只有10万台左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5年C端市场的大热门——蛋椅,由蛋椅带来的线下体验店风潮由此拉开。蛋椅主要的制造商广州玖的、卓远等,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据了解,2015年他们的营收均达到数千万甚至上亿。
2015年,海外硬件持续走高,而国内却经历了从高潮到衰落的过程。市场遇冷,赚不了钱,股民没了耐心。2015年下半年,VR硬件上的投资明显减少,而与之相反的是,在内容、技术、平台上的投资不断增加。2015年VR内容投资事件25起,上半年仅7起,下半年增长到18起。
BAT三大巨头正式入局
2015年在VR领域除了出现一大批创业公司之外,互联网巨头BAT也都纷纷盯上了这一新兴领域。
12月,百度视频宣布进军虚拟现实,发布VR频道,从内容方面切入VR。
同月,腾讯正式宣布进军VR,并公布了Tencent VR SDK以及VR硬件计划,包括基于微主机、PC的VR眼镜DK、配备可移动可充电微主机的VR眼镜CV、针对手机的移动VR、以及一体机的方案。
阿里虽然不像百度和腾讯明确地公布在VR领域的具体计划,但其实也在暗中投资VR相关企业,Magic Leap的投资其实早在进行中。
2016年
新机遇:VR一体机
关键词:大朋VR、IDEALENS、酷开、微鲸
标志事件:大朋发布M2一体机
短时的VR狂热,虽然在移动端和PC端未取得成绩,但孕育出VR一体机创新型硬件。
VR一体机出自国内团队之手,2015年5月,偶米科技推出VR一体机“Uranus one”,但由于名声小,并未受到太多关注。一体机开始成为焦点的契机是今年1月CES上亮相的大朋M2,这款新硬件成功吸引了人们眼球。而之后,IDEALENS和酷开等厂商也加入VR一体机行列之中。2016年4月,IDEALENS公布了其VR一体机;5月,酷开发布VR一体机“任意门/wondergate”;9月,微鲸VR发布VR一体机X1。
由于VR一体机带来的便捷性,一时间“VR一体机才是未来”的言论不绝于耳,专注PC端和专注移动端的厂商都传出了要做VR一体机的消息。而实际上VR一体机也确实在医院、学校等B端应用上得到了落地。
高端VR设备正式走向消费者
虽然一体机前景广阔,但是体验和内容上,无法与高端头显相抗衡。用户翘首以盼,终于在2016年迎来其发售期。
- 2016年2月29日HTC Vive开放预购,4月5日发货;
- 2016年1月7日Oculus Rift头盔在官网接受预定,首批Rift头盔于3月末发货,由于Oculus Touch出现问题,Oculus 决定单独出售手柄。
- 2016年 7月28日PS VR开始预售,10月13日全球同步发售;
HTC、Facebook和索尼清楚内容是推动整个VR前进的动力,积极布局VR内容平台,HTC和Steam合作、Oculus开发Oculus Home、索尼联合育碧等知名游戏商打造VR游戏。
线下体验店升级
由高端VR头显正式走向消费者带来的线下体验店升级也在这一年发生。原本以蛋椅为主的初级体验,升级成了以HTC Vive、Oculus Rift为主的高端体验,特别是HTC Vive,几乎成为了高端体验店标配。
同时,体验店也向体验馆甚至主题公园升级,乐客VR、广东超级队长、幻影星空等一批线下体验店/馆的代表企业也应运而生。
线下体验店的数量疯狂增加,有数据称国内已经超过3000家。
标准化:开始走向正向发展
关键词:Daydream、微软、行业标准
标志事件:Daydream标准发布、微软PC VR头盔发布
当HTC、Oculus和PS VR在硬件层竞争时,Google和微软却已经开始着眼底层建设,试图在行业中建立标准。
Google——建立移动VR端的“安卓系统”标准
2016年5月, Google I/O 2016大会上,他们提出移动 VR 才是 VR 的未来,推出Daydream VR 平台,平台包括Daydream-Ready 手机+头盔+支持Daydream 平台生态的应用三部分,三星、LG、HTC、华为、小米、中兴、华硕和阿尔卡特成为首批手机合作厂商。
同年10月,Google 发布智能手机Pixel,这是第一款兼容的Daydream平台的手机。而谷歌的第一款Daydream计划的适配头盔——Daydream View也同时发布。
微软——建立PC端VR头显标准
今年10月,微软的突然入局打破了VR高端硬件市场原有的格局。其出人意料地发布了一款PC端VR头显,售价299美元(约2030元),并带上了惠普、戴尔、联想、华硕和弘基五家PC巨头一起,意图降低PC端VR头显的价格门槛,建立硬件标准。
谷歌的Daydream和微软PC头显为移动端和PC端VR头显带来了新的生机,因为不论是这两个巨头自身还是其带来的合作伙伴,都具备强渠道属性,能够很快地将产品推向消费者。而至今为止尚未盈利的很多VR内容商也将希望寄托在这两大巨头上,希望2017年能够带来更大的变化。
总结
相比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发展,VR在短短3年时间内,走完了其他产业需要花10年甚至20年的路,全产业VR、全民VR浪潮已经掀起,经历浮躁之后,市场走向了理性和冷静,资本投资的数量少了,但是额度却丝毫没有减退,因为相比之前的盲目投资,现在更注重拥有技术和积累的团队了。
对于VR硬件来说,2016年是一个临界点,因为标准的建立,是一个产业开始走向良性、健康发展的开端。或许现阶段来看硬件普及到C端还要一段时间,内容、平台都难以实现盈利、变现,不过在如此多巨头带头推动下,能够在各个行业百花齐放的VR这个方向一定不会错。
黎明前的黑暗总是最难熬的,VR需要大家一起坚守、坚持。
关注微信公众号:VR陀螺(vrtuoluo),定时推送,VR/AR行业干货分享、爆料揭秘、互动精彩多。
投稿/爆料:tougao@youxituoluo.com
稿件/商务合作: 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加入行业交流群:六六(微信 1313875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