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VR陀螺
2025 年,AI 可穿戴设备赛道持续沸腾。从 Meta 发布首款带显示的 AI 眼镜“Display”试水,到彭博社爆出苹果“Vision Pro”项目暂缓、资源全面转向“Apple Glasses”的内幕,头部企业的动作折射了整个消费电子产业的下一个新趋势。
AI 眼镜,这个曾被视为小众市场的品类,正被不可逆转地推向「AI 最佳硬件载体」的风口浪尖。而在这场新浪潮中,以 Rokid、雷鸟创新、 DPVR(大朋VR)和影目 INMO 等为代表的中国 VR/AR 品牌,也正试图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淀,抢占下一个关键卡位。
苹果秘密布局N50,AI眼镜已成巨头必争赛道
苹果的战略转向,似乎是一次从“极致理想”向“商业现实”的重大“纠偏”。Vision Pro 无疑定义了“空间计算”的上限,但其高昂售价与有限场景,使其始终未能走出开发者与极客的小圈层。它太重、太贵、也太刻意了。
相比之下,AI 眼镜所代表的“环境理解”则是完全不同的逻辑。它不追求“沉浸与高画质”,而是追求“生活与高效率”,是 AI 更好地“融入”用户现实世界的辅助,或许是一个比 MR 头显更快打入市场的产品形态。

正因如此,苹果内部正全力推进代号“N50”的 AI 拍摄眼镜项目。据彭博社指出,苹果正将研发重心从 Apple Vision Pro 转向智能眼镜形态。苹果将首先推出一款不带 AR 显示屏的基础版智能眼镜,从而为后续产品铺路。预计产品将于 2026 年发布,但要到 2027 年发售。
对苹果而言,将 iPhone 的部分功能迁移至 AI 拍摄眼镜,本就是顺理成章的选择 —— 它并非简单的功能复刻,而是以眼镜更贴近场景的佩戴形态、更无需手持的交互逻辑,让这些功能摆脱手机的使用局限,最终以更便捷的操作、更高效的响应,在新设备上实现体验升级。
苹果的转向并非孤例。从 Meta Ray-Ban 的百万级销量战绩,到亚马逊在 B 端的持续布局,再到三星、OpenAI 的传闻,AI 眼镜作为公认的「最佳 AI 硬件载体」,已然成为全球科技巨头们的必争赛道,行业热度空前高涨,市场潜力正被重新评估。
第二增长曲线开启,全球VR头部品牌的「务实」战略
巨头的纷纷入局,为供应链成熟、迭代迅速的国内品牌提供了宝贵的“抢跑”时间。在这场浪潮中,大朋的入局尤为引人瞩目。
作为中国乃至全球 VR 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大朋在近眼显示、光学技术和人体工学设计上有着近十年的深厚积累,其产品远销海外,是全球众多线下商用解决方案的核心头显品牌。当这家以硬核技术见长的 VR 品牌开启第二增长曲线时,它给出的答案充满了“务实”与“差异化”的战略考量。

大朋创始人&CEO 陈朝阳早前在发布会上就指出:“智能眼镜要想普及,必须先解决‘用户愿不愿意戴’的问题。”
这一理念,是大朋对“产品-市场”匹配的精准把握,是大朋选择 AI 拍摄眼镜形态的出发点。因为 AI 拍摄眼镜形态一方面满足了 AI 多模态(视觉捕捉+语音交互)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可以被做得真正好看、时尚且轻量化,让用户愿意在日常生活中佩戴。
近十年的 VR 经验让大朋深刻认识到,B2C 市场不会为“屠龙之术”买单,消费者只关心产品是否在特定场景下解决了真实痛点。Apple Vision Pro 和许多“带屏”AR 眼镜,正试图一步到位解决“完美”问题,但在当前的产业链中,不可避免带来了高昂成本、续航焦虑等问题。
大朋的战略,是典型的稳健型策略。暂不涉足成本高昂、体验尚不彻底成熟的“带屏”显示以规避流血前沿;而是集中所有资源、人力物力解决“AI+拍摄”这一最高频、最刚需的核心痛点;并最终选择 AI 拍摄眼镜形态来打造核心单品,因为它既满足了 AI 多模态(视觉+语音)的交互需求,又能真正做到轻量化、时尚化,让用户“愿意戴上头”。

此外,大朋的“务实”,在面对不同对手时,也呈现出清晰的差异化打法。互联网、科技巨头们往往将 AI 眼镜视为其庞大生态的“配件延展”。而大朋作为独立品牌,必须将 AI 眼镜作为核心增长引擎来打造。这意味着产品本身必须是“爆品”,必须独立实现商业闭环。这种几乎背水一战的态势,使其在产品定义上更为专注,必须在核心功能上做到极致。
当然,大朋既是「AI眼镜」新势力,也是 XR 可穿戴设备的老玩家,其本身就对 AI 眼镜类“人体可穿戴硬件”有着深刻的理解。AI 眼镜作为需要日常随时佩戴的设备,其人机工学,包括重量、平衡、散热和面部贴合度等设计的优先级甚至高于功能。让用户愿意佩戴,让用户可以日常随时佩戴,这近乎是所有品牌做 AI 眼镜的第一要义。而这正是大朋在过去数年间用自身经验,多款 XR 产品,不断验证、探索、积累下的技术优势。
超1.5万人预约,大朋AI眼镜成为全新“搅局者”
成熟的技术路径与产品形态,最终必须体现在产品力上。大朋的“务实”战略也赢得了市场的积极反馈——截至目前,其首款 AI 眼镜在京东平台的预约人数已超 1.5 万人,产品将于 11 月 1 日正式进入预售阶段。
目前,市场确实存在一个“价格亲民、聚焦拍摄、AI 多场景”的巨大缺口。1189 元(首发价、叠加国补后)的亲民价格背后,是不妥协的核心元器件与硬件上的商业取舍。
“不妥协”的核心体验,即“好拍”与“好看”。“好看”是战略的出发点。大朋深刻理解,解决“愿不愿意戴”是智能眼镜普及的第一道门槛。
为此,大朋将 VR 领域积累的人体工学经验倾囊而出,实现了仅 46g 的轻量化机身,并提供经典墨镜外观与多色可选,支持近视/变色镜片替换。这种对“无感佩戴”和“时尚属性”的极致追求,本质上是最大程度地消除用户的社交摩擦力,使其回归“眼镜”的日常配件本质,这是“务实”的第一层体现。

“好拍”则是战略的落脚点。在“AI+拍摄”这一核心痛点上,大朋展现了“单点极致”的决心。它搭载了行业头部品牌广泛采用的索尼 IMX681 传感器、1200 万像素定制镜头。这种在 BOM(物料清单)上的资源集中,确保了它在核心功能上没有做任何妥协,为“好拍”的底线提供了强大的硬件保障。
其次,是“结果导向”的战略取舍,即“AI 优先”而非“性能突出”。1189 元的价格,相对同价位产品而言,大朋 AI 眼镜是通过果断舍弃高价、高性能的 Soc 这一昂贵组件换来的「亲民」价位。在大朋看来,硬件配置服务于功能与场景,只要能实现这一目标,条条大路皆可通罗马,这也正是其“务实”战略精髓所在。

大朋将节省下来的成本,反哺于核心的 AI 体验。辅以 EIS 电子防抖、AI 助手 “Sunny”、高光时刻自动剪辑、乃至“AI 主动摄影师”等创新功能,使其 AI 体验远超一个简单的相机眼镜。这种取舍,成功地让大朋在昂贵的科技玩具和廉价的电子垃圾之间,找到了一个高品质消费电子的甜蜜点,重塑了入门级 AI 眼镜的价值标杆。
AI 眼镜的万亿市场正徐徐展开。陀螺研究院发布的《全新万亿消费电子市场!2025年AI+AR眼镜产业报告》显示,预计 2025 年全球 AI 眼镜出货量或将达到 550 万台,市场空间超万亿。
大朋的品牌力也得到了权威认可。本月,36 氪携手尼尔森 IQ 发布的《国货未来·超级品牌》研究报告中,大朋荣登「增长力品牌名册第二名」。
凭借杰出的产品力、亲民的产品价格以及强有力的品牌形象,大朋 AI 眼镜有望在这片广阔的蓝海市场中分一杯羹。

从更长远的产业视角分析,AI 拍摄眼镜是大朋 “二次创业”极其稳健的第一步,但这绝非终点。这种“务实”的战略,使其能够用一个成功的“现金流”产品,来反哺和对冲未来在“带屏”AR 眼镜上的高额研发投入。
作为一家对 Pancake、光波导等近眼显示系统有着深刻理解和技术沉淀的 VR 品牌,大朋完全有能力制造更复杂的“带屏”AR 眼镜。但它选择了在正确的时机做正确的事——先用 AI 拍摄眼建立品牌并获取用户,或许等待光学技术和市场时机成熟后,还会迈向终极的 AR 眼镜形态。
投稿/爆料:tougao@youxituoluo.com
稿件/商务合作: 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加入行业交流群: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元宇宙数字产业服务平台
下载「陀螺科技」APP,获取前沿深度元宇宙讯息
 
                                     
                                     
                                     
                                    .we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