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团队在人工智能辅助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4 月 14 日发表于《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研究显示,其研发的可穿戴 AI 导航系统在 20 名用户的测试中,使室内迷宫通行效率提升 25%,较传统白手杖展现出显著优势。该系统通过摄像头、耳机与 AI 算法的协同,为视障群体提供多感官环境感知,标志着智能辅助设备从功能实现向自然交互的跨越。
这套总重仅 200 克的系统由三部分构成:搭载 RGB-D 摄像头的眼镜负责实时捕捉环境图像,微型计算机通过 AI 算法识别障碍物与目标路径,骨传导耳机与柔性人造皮肤贴片则分别以立体音效和振动信号传递导航指令。该设备每 250 毫秒向用户发出一次关于其周围环境的音频提示,并在左右耳机中发出哔哔声,引导用户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人造皮肤”贴片,供用户佩戴在手腕和手指上,提供额外的导航辅助。这些手环配备了独立的摄像系统,当障碍物距离用户 40 厘米到 5 厘米时,贴片会振动提醒用户。当用户伸手去拿物体时,贴片也会振动提醒用户何时需要抓取。
“我们在做减法,只保留视障人士最需要的核心功能。” 项目负责人顾磊磊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系统集成的红外探测器可在暗光环境下主动探测障碍物距离,而摩擦供电智能鞋垫与 VR 训练平台的设计,进一步降低了用户在真实场景中的使用风险。
投稿/爆料:tougao@youxituoluo.com
稿件/商务合作: 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加入行业交流群: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元宇宙数字产业服务平台
下载「陀螺科技」APP,获取前沿深度元宇宙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