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R陀螺 豌豆
历经数年,VR/AR再次成为科技领域关注重点,资本重回AR赛道,其中Facebook、谷歌、苹果等科技巨头纷纷推出或即将推出AR相关产品,不断推出相关专利、技术更新。国内AR产业也随着时间不断自我完善,技术进入发展成熟期。
AR产业距离真正的“火爆”仍然需要一段时间,面向C端市场的扩展仍有较大困难, AR内容少、开发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AR设备的大范围落地。但疫情以来,全球产业遭重创,其损失几乎无法估量,B端对AR产品需求更加强烈。
据报道,微软于2021年4月获得美国陆军12万套AR设备HoloLens定制订单。微软表示,未来10年的合同价值可能会高达218.8亿美元。
面对如此有潜力的市场,亮亮视野自然不想错失这个“良机”,早将目标放到B端市场。
亮亮视野作为AR企业级服务领域拓荒者之一,在棱镜、波导光学技术研究方向持续深耕。与此同时,亮亮视野积极对接企业级市场需求,提供基于人工智能和增强现实技术的软硬件服务,多年来在安防、工业等领域深挖,形成一整套定制化解决方案流程体系。
VR陀螺获悉,截至目前,亮亮视野AR设备总出货量已超3万台,2020年营收约1.2亿,较2019年翻了近3倍。其营收呈增长趋势,这说明合适的企业AR解决方案确实能缓解或解决企业生产中的痛点。
他们如何为传统企业提供AR解决方案并解决商业化落地难题?为此,陀螺君与亮亮视野安防事业部总经理李文江进行了对话,他主要负责亮亮视野能源、交通物流及基础设施业务板块。
专注AI+AR解决方案
亮亮视野2020年营收较前一年增加3倍
AR产业商业化落地的根基离不开底层技术支撑,而这其中就包含AR光学、AI技术等核心部分。
图源:亮亮视野
光学方面,现阶段亮亮视野光波导显示模组重量仅9克;眼镜透光度可达85%;其薄膜光波导阵列技术良率达98%。
据悉,基于OLED的阵列薄膜光波导显示技术,通过杂散光分析优化设计有效降低由于OLED发光角大导致的鬼像等问题,如:鬼影、重影,条纹感;真实还原7μm像素细节;全反射的光学方案,提升了产品的安全隐私性能;Movidius芯片结合自主研发的神经网络推理框架使计算效能达到传统CPU框架性能的一百多倍。
图源:亮亮视野
AI技术研发层面,其基于并行计算芯片自主开发LAFFE运算引擎,可实现眼镜端低功耗、低延时高速AI算法,以及基于元学习的、小样本的人工智能计算。采用 VPU 和 Laffe 框架亮亮视野获得了相对 CPU 的 15 倍效能功耗比提升。
为推进光波导技术产品的商业化落地,亮亮视野先后推出多款AR眼镜,如单目AR眼镜GLXSS SE与双目AR眼镜Leion Pro,均搭载 Intel Movidius Myriad 系列视觉处理芯片。围绕产品商业化落地,亮亮视野已经打磨了7年。
市场定位层面,AR C端落地难,这已经是产业内共识。
亮亮视野于2015年实现B端AR落地后,首先关注的是工业、安防领域。工业是AR+AI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而工业安全管理中,专家少、差旅费高、培训难、过程留痕不方便等情况,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对话中李文江提到:“现阶段的AR眼镜,我认为适合客户的业务系统需要通过集成实现。” 而“系统集成”,或与亮亮视野的产业发展布局有关。
AR解决方案+系统集成
AR眼镜从实验项目过渡到必备工具
AR一度被认为有可能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代表之一,外媒预计到2023年,AR眼镜的销量将达到约2600万台,并且有可能销量会逐步上升。
但目前观察AR产业链的发展,有很多AR企业的生态还是以专攻软件、专攻硬件或专攻内容制作为主,整体来看比较分散,许多大厂正专注自己产品的硬件和技术升级,而提供企业AR应用解决方案的厂商很少。
相较前两年,AR光学工艺和量产的两个老大难问题,现在来看已不再是制约AR产业发展的最大拦路虎。相对的,AR硬件设备如何真正下沉到B端细分领域,从一件可有可无的辅助产品变身成为真正有用的生产力工具,这其中大有文章。
通过集成物联网、GIS、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搭建集AI万物感知、数字孪生、知识推荐、多模态交互等各种微服务于一体的ARISE企业服务平台,实现场景的信息化、精细化、智能化管控,最终实现提升工程项目管理品质。
据了解亮亮视野与某知名航空公司合作开发出一套基于AR智能眼镜的定制化飞机 AI 巡检系统。其一系列系统功能集成了基础功能、远程协作、AR知识库、AI识别、现场助手五大板块。
该系统可实现AI自动故障识别,检测速度快,识别率高,减少人工巡检错误率。利用眼镜前端的边缘感知技术与后台做针对性的交互,进行小样本训练识别算法,实现降低企业AI准入门槛的目的。
图源:亮亮视野
交互是AR眼镜远程协作的重要功能之一,亮亮视野AR眼镜有三种交互功能:眼动交互、手势交互和语音交互,可结合一线工人的现场需求可随时进行切换。AR眼镜录制拍摄现场图像,数据通过手机传输到企业内部组网和亮亮视野企服平台,最后传送到专家平台。
以警务安防为例,不仅仅要打通底层平台数据,用AR眼镜的眼动交互功能判断对方是否为犯罪分子,需要跟AR眼镜的数据库、报警系统、出警系统、勤务系统和高层系统等层层对接。
这些与B端合作的成功AR解决方案,是否可以复制并应用到其他领域?
李文江表示:“可以复制,我们下一步就是携手行业灯塔,继续服务更多数字航空业务。该方案基于的是行业主流的技术,如增强现实、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解决的是行业大部分共性的问题,打造的是面向未来工业智能制造、运维等新型场景。当然,当前企业仍然存在着数字化进程差异较大的问题,各家的需求也有较大的不同,各自的业务系统也复杂多样,因此,想实现快速复制还存在问题,还需要与合作的企业进行量身定制,并集成该企业的信息系统。”
图源:亮亮视野
围绕多维度感知和可视化技术,以真正实现人与数据的深度融合,这样才有机会将企业AR项目落地交付,实现AR数字孪生。
正如外媒所说:“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增强现实(AR)已经从有趣的实验项目过渡到了多个行业的必备工具。”
企业AR落地难,3阶段解决方案实现B端AR应用拓展
目前AR项目难以落地,除了AR企业开发需要非常强专业性和系统集成能力以外,从企业角度来说,还包括自己开发难度大,多方面细分外包项目又存在沟通难、维护难、成本高等问题。
亮亮视野从技术层面出发,自行生产硬件设备开发基于平台通用性的AR服务,借助传统领域头部企业的向心力由内而外过渡到数字化管理,最终实现AR应用的大范围推广。
亮亮视野双目AR眼镜Leion Pro(亮亮视野)
为应对不同企业不同场景AR眼镜的实际应用问题,亮亮视野提供了三个阶段的解决方案:
第一阶段:解决认知需求
降低企业使用AR技术的门槛,针对第一次使用AR眼镜的客户提供通用工具SaaS架构层的AR产品,低成本体验了解AR,帮助企业快速上手创建AR应用,解决企业面临的部分问题。
第二阶段:挖掘企业私有化需求
企业在接触和使用亮亮视野的AR产品后,对AR有一定的了解,并有可能会触发其更深层的需求,即企业私有化需求,亮亮视野经过与企业合作的策划部署之后利用企业内部组网实现技术对接。从提供AR基础服务到进一步提供具体的AR解决方案。
第三阶段:融入日常生产系统
以亮亮视野与某知名航空公司的合作为例,亮亮视野凭借其定制化AR解决方案获得企业认可,而企业则需要一个自上而下完全重新开发的新服务系统进行端到端对接,最终形成闭环。
亮亮视野AR解决方案与传统领域企业对接的成功案例,一是能作为“灯塔”启亮其他相关产业的需求,二是能拉动更多行业接触并使用AR技术。李文江坦言,目前亮亮视野的客户以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过渡期为主。
图源:亮亮视野
中石油油气田是亮亮视野向能源产业探索的一大方向,该企业作业人员基数大、作业场地大、人员管理难度大。为解决安全漏洞,亮亮视野提供支持三防和防爆功能的AR眼镜,辅助安全生产工作。
李文江补充道:“目前阶段的AR眼镜,如果只做硬件或只做软件,到后期是很难再扩大规模的。当自己构建出成熟完整的生态体系,才能说该AR企业走向了B端发展的深水区。”
除了自研光学、AI,技术底层与商业化需求的紧耦合,才是亮亮视野AR设备实现大批量商业化落地的关键。基于此,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领域愿意接纳AR这项新兴科技,并期望其更多价值体现。
VR陀螺获悉,AR眼镜在二手车交易平台也得到广泛应用,优信二手车刷新了单体AR眼镜采购记录,即一次性采购4500台GLXSS ME智能眼镜。集成优信的软件与亮亮视野的AR眼镜对二手车进行实时区域检测,消费者可在后台接收第一视角的验车全过程。
总结
亮亮视野在B端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集成了软件+硬件+内容制作三方面内容,从技术研发到结合场景推出AR眼镜产品,再到提供“3阶段”的定制化企业AR应用解决方案。
该公司在积累自身经验的同时,利用专有算法和硬件构建自己的技术壁垒,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陀螺君问及亮亮视野是否会一直专注B端VR市场时,李文江表示:“我们会持续服务B端市场,助力数字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从B端才能高效、快速的诞生各项新技术、新应用,通过一定转化更好的服务C端市场,因此,我们也会顺其自然的进军消费者市场。”
这是个比较让人意外的回答,回想起微软最初也是从B端开始走向C端的,开发Windows系统将计算机带入商业办公阶段,互联网的普及又让计算机走进每家每户。亮亮视野的发展道路与微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相似的,或许亮亮视野将来会形成更完整的生态系统。
AR产业在不断发展,要实现AR技术落实到传统产业,把AR眼镜做成有高度的核心产品,需要不断尝试,亮亮视野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投稿/爆料:tougao@youxituoluo.com
稿件/商务合作: 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加入行业交流群: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版权申明:本文为VR陀螺原创,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vrtuoluo233 申请授权,并在转载时保留转载来源、作者以及原文链接信息,不得擅自更改内容,违规转载法律必究。文中有图片、视频素材来自互联网或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网站协商处理。
元宇宙数字产业服务平台
下载「陀螺科技」APP,获取前沿深度元宇宙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