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V对话|万般世界文化科技创始人王宽分享,虚拟空间建筑设计分析及商业落地路径探讨
发布时间:2020-10-09 09:34 | 标签:
超V对话 虚拟空间 万般世界 王宽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近年来,我国科技迅猛发展。在艺术领域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加快了其发展进程,而VR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加宽了人们的视野,为艺术设计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方向,使艺术设计具有便捷性、准确性,通过VR技术与艺术设计的融合,打破传统艺术设计的禁锢,突破陈旧的设计理念,为艺术设计创新带来了生机。
本期超V对话,我们邀请到万般世界文化科技创始人王宽。王宽是青年建筑师、虚拟空间学者、科幻作者,宽建筑工作室主持人、万般世界文化科技创始人、光辉城市首席顾问,一直以来致力于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跨界设计与研发。王宽将围绕虚拟空间建筑设计理念及其商业落地路径展开讨论。
10月7日,由VR陀螺联合中国电信天翼云VR、人民网5G创新中心联合打造首档VR虚拟访谈节目《超V对话》第二季第二期将在天翼云VR App(4K VR版)、人民网5G频道、腾讯视频、Bilibili、优酷、Youtube等各大视频网站同步播出。
王宽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青年建筑师、虚拟空间学者、科幻作者,宽建筑工作室主持人、万般世界文化科技创始人,光辉城市首席顾问,致力于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跨界设计与研发。他将50%的能量聚焦在经典的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工作上,称为“宽建筑”,将另50%的能量聚焦在基于5G & VR & AR技术的虚拟空间沉浸式内容的设计、开发工作之上,称为“万般世界”,这两者恰是人类身心生存空间的两个维度。在科幻思想方法指引下,积极试探和扩展建筑学与虚拟空间学之间的本质关联和市场边界,全力投身于波澜壮阔的新基建时代。
本期访谈场景将设定在三个1:1虚拟建筑模型中进行,王宽将结合实际案例为我们分享关于虚拟空间建筑设计的风格理念及落地方式。
王宽:大家好我是王宽,我其实是一个重度的跨界玩家。我的本业是建筑设计师,现在已经变成了三种职业,还有两种是科幻作者(会写小说)和虚拟空间学者。我的另外一个公司是在做虚拟空间商业化的落地。
VR陀螺: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其实就是虚拟空间商业落地项目的其中一种,请您先介绍一下目前这个场景的情况吧。
王宽:大家现在站在的门口,就是我们所设计的一个项目——山西省高平市第九中学。首先它坐落在河边,远处是正在建设的高铁高架桥。从沙盘可以看出,现在是全部连接在一起的一个形态,这是我对于学校类建筑一个新的设计理念,我把它叫做“超级魔方”。
“超级魔方”的设计理念,主要来自于现在年轻人比较爱玩的一些沙盒类游戏,比如《我的世界》。这种方块形状的设计对于大人来说可能很卡哇伊,但对于小孩来说是一种非常益智的理念代表。对于小朋友,尤其小学生、中学生,他们会在这个校园里面留下非常美好的童年。
现在看到的蓝色的大框,就是学校的门口。进去之后可以看到一连串大跨度、连续的类似魔方块状的教学空间。
VR陀螺:在虚拟世界做设计展示,不会像在真实世界中和设计图纸上一个那么真实一个那么抽象。那么在虚拟现实空间呈现建筑设计和设计理念,关键是要让客户看懂这些,这块是如何做到平衡的?
王宽:建筑项目经常是同一个设计任务需要设计师做好几个方案,实际上每做一个方案都是对各种“不毛之地”的一次创作,这种创作会有9/10的方案是不会去建设的,只有一个会投资盖起来。就是说,剩下的设计方案会永远的存在于虚拟世界当中。
我为自己留了一个后花园,我认为任何一个自己的设计方案虽然最后90%没有建设出来,但是他们留在我的电脑里面,将来若有可能再次得以面世(比如今天的这种方式),就等于“死掉”的方案又复活了,这是建筑设计与虚拟空间之间的一种微妙的关系所在。
VR陀螺:这些最终没有落地的项目,在被收入您的后花园后会对之后的工作提供哪些帮助?从物理世界施工建设和从虚拟空间呈现其实是两个不同的事情,设计端如何把客户的想法最大化实现落地。
王宽:1、实际上我把脑袋中的一些想象的东西,通过建模把它固化成一个VR的全景视频或者游戏程序,这个时候脑袋中虚空的想象就有了一种可见的呈现状态。这类作品多了以后,它实际上变成了我自己二十年来的一个“创意银行”,当我遇到一些项目需求的时候,可以快速拿出一些符合的方案模型,团队可以瞬间就看到我的构思和设计理念,而不是从零开始,提高了工作效率。
2、建筑设计中要重点考虑的部分是社会经济的操作能力,比如说在非洲和中国同样的方案盖这样的一个学校一定是不一样的,因为里面涉及到非常多的供应链条,各种各样的厂家。比如说窗户、门、墙上的铝板、操场的跑道......所有的这些工业链条一环套一环,最终就会发生变化。中国的建筑体系完善度高,建筑的最终效果也就更好。将VR技术应用在这个供应链条中,可以帮助实现一些数据功能,帮助工程师去判断和控制建筑项目。
VR陀螺:请您结合之前经历的方案,分享一下VR与一般意义上的2D呈现对于项目的一个影响;另外就是VR技术的应用,给项目带来哪些优势,如何帮助团队提升效率的?
王宽:传统的建筑设计,不光设计师要靠想象,客户也要靠想象。因为最终给到的是一个基于纸面的设计图,如果三维想象力不足的话会产生误判,一些局部的角度是靠猜想的。利用VR技术,是100%把设计方案还原给甲方的,这其实是信息技术带给建筑设计行业较大的冲击,就是反过来倒逼设计师把方案做的很完善,尤其是在三维空间的体验层面。这之前设计师自己对于三维空间的体验都是无法把握的,这是大大缩减了损耗,也是经济上的节省。
协同功能对于一个建筑团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家都在同样的一个场景中进行沟通,那这样的沟通效率将会非常高。比如这个同事做了这块,那个同事做了这块,全部拼到一起项目负责人就可以做判断,具体的修改方式也是通过标记这种直观做法呈现。
施工图过程方面,其中会涉及到结构、水暖、空调、电力电器。这些所有比较机械性的设施相当于人身体中的血管、骨骼,传统的设计过程中大家都是通过CAD看剖面图,三维造型也就只是看骨架,很难看到全貌。BIM行业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对于团队的协同作业有很大帮助,但是并没有实现VR技术加入。
采用VR+BIM的方式,首先视角上可以直观且清晰地看到这些内部结构,这也是建筑行业非常大的一个需求——把房子里面的所有结构全部转化成一个虚拟空间,用VR方式让设计师在一起协作。BIM很大好处是可以模型直接输出到厂家去生产钢结构构建,但厂家拿到的还是图纸。中央电视台当时的设计图纸拉了一卡车,实际上就是在试图传达方案里面的三维信息,施工方只有了解了详细的三维结构尺寸和要求才能施工。
但无论多少卡车,都无法100%的传达清楚三维视图的所有信息。这是因为其中三维模型对于信息的传递环节实际上是缺失的。从创意开始一直传递到建筑建成,其中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机械设备、三维模型交互和读取,这块的未来优化将改变世界经济结构,目前的建筑行业其实是非常不环保的。
VR陀螺:在VR设备中做建筑设计,会受到设备性能、技术等限制,以至于一些建筑细节还原度不高吗?
王宽:虽然现在咱们俩看到的这个模型并没有相关的数据,是因为还没有和BIM系统集成。实际上,建筑行业里有公司在实现这样的功能——当你选中模型的某个部分的时候,就会跳出一个集成单元,其中的选项会弹出所有的工程信息、厂家信息甚至淘宝上的竞价情况。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大的趋势。
VR陀螺:在虚拟场景中的建筑设计,如何去把控设计风格的写实化程度,以求得满足设计师天马行空想象的同时,具有可落地性?
王宽:这取决于你的项目是什么,甲方给的任务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但是很经济的创作,那就会造那个学校的设计不会是很能放开的设计理念。无论是传统或者VR的方式,我们的遵循原则都是一样的,就是都要去考虑它的价格。因为现在的软件没有那么细致,导致我们对于这些材料、构造的价格判断是基于经验,所以这个时候虚拟场景可以更加科学的提供探索数据,进而帮助演算设计结构能否支撑,这时候相当于计算机帮助设计师实时分析好了。
如果甲方给的任务不是这个,而是在做一个真实建筑设计的同时提供一个虚拟的沙盘。那么这个孪生的虚拟空间一定是与真实建筑长得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的。因为虚拟沙盘的存在意义是为了扩展比如社区的使用空间展示这类功能,这时候设计原则就取决于客户需求。
VR陀螺:我们跳入到下一个模型,也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王宽:这个是山西省晋城市双创基地的展厅,现在已经实地建成了,其效果与我们现在在虚拟空间看到的是完全一致的。名字叫世界光谷,造型灵感来源于山谷中树的生长状态。大家可以看到头顶菱形的是叶片的形状,树本身越往上越大,然后会有很多的条形灯带,是荧光的一种意向。
VR陀螺:这个艺术气息的成份比校园那个更浓厚,从VR的数字化平台设计角度来说,设计理念的艺术氛围与应用场景的结合程度是怎样掌握平衡的?
王宽:本质上还是这个项目的一个需求做为导向。现在看到的是一个室内装修设计,刚才看到的是一个建筑设计,其本质区别在于后者受的限制更多一些,室内设计其建筑结构已经有了,其余部分可供发挥的东西就多些。室内建筑的外立面受的限制小,是因为它一年四季恒温的,对于材质选择不会受到环境、结构影响,不会开裂、老化,但建筑设计的材料无外乎就是金属、砖、石材等,发挥空间有限。
VR陀螺:室内装修设计需要注意的点有哪些,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设计所遵从的美学概念又是什么呢?
王宽:1、室内装修的前提是已经有了房子了,毛坯房谁都不愿意住,就需要在里面穿一层衣服。所以室内设计的前提是已经有了一个既成事实的建筑物,你需要尊重它的图纸,在限制中度量和发挥创造性,这和艺术家不同。经过多年实践,我感觉身处这种限制中反而会激发设计师更多的创造欲。
2、近几年我也在海南做教学,是虚拟空间设计师这样一个新专业。我们培养学员的时候就遇到了困惑,究竟什么是建筑师,什么是虚拟空间设计师。其本质区别是建筑师的知识框架全部基于土木工程的,木结构、混凝土、钢筋等;虚拟空间设计师知识结构是基于IT工程的,他做一个造型要考虑的是模型有多少个定点,终端能不能运行这样一个复杂的造型,包括网速是否支持,这些反而变成重要的限制因素。
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新的美学标准。这种美学标准与现实中的建筑设计会有共通之处,但也有很大的不同。新的美学标准是需要拭目以待的,因为真正的虚拟空间设计才刚开始,比较经典的就是一些游戏、电影中已经有了一些审美标准。比如游戏,根据类型分。射击类场景长什么样都是有标准做法的,还有沙盒类游戏等等,根据应用场景不同产生新的应用标准,这并不是由伟大的哲学家提出来的,而应该是诞生于玩家,也会受不同国籍人审美影响。
VR陀螺:请您结合案例具体讲解一下虚拟空间建筑设计和现实建筑设计的区别和美感的判断有何不同。
王宽:我们切换到下一个模型场景,其实就是说虚拟空间设计中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这是一个未来城市叫永恒之城。这是我的新公司万般世界文化科技出品,我自己出版的一个短篇小说《沙漏》。里面讲的是人类在未来世界当中,在永恒之城里发生的故事,基于这个小说我们会进行永恒之城虚拟空间建筑设计的商业化制作。
这个城市里住着50万人,可以看到城市由藤蔓联通。小说中设定为藤蔓为城市能源需求供应有机物的通道,里面有很多机械设备和有机生物构造。整个的建筑设计看起来像是一颗参天大树,里面小的方块就是一个个小的单元,相当于一个建筑物。现在我们站的位置是整个城市的底部,中间有一个非常大且空旷的场地。现在模型没有做的那么细,这里实际上是一个湖,就像稻城亚丁一样是一个非常梦幻的湖,周围会有山。
小说叫《沙漏》,是因为这个城市长得很像沙漏,上大下大中间小。不光长得像,它的运作机理和沙漏是一样的,里面的人、事物的运转方式和流沙一摸一样。这个城市是针对未来世界设计的虚拟城市,不需要建造。存在于游戏、电影和艺术展中,包括现在就在用这个空间,等于已经实现了它的价值而不用实际建设。
我们不考虑造价问题,因此这个城市可以长得这么复杂,其主要服务于小说的设定。我们设定未来人类有足够的钱和技术建造这样的城市。当然技术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梦幻,它还是要基于一些机械支撑物,藤蔓就是它的结构支撑物,柱子本身和大树一样和大地连在一起。
王宽:这些五颜六色的类似于我们城市中的娱乐场所,比如商场之类,白色的是住宅。前者是公共场所需要有标示性所以长得也不一样。仔细看可以发现还有一些飞出来的建筑物,这是我们对于未来城市的一种预判,即人类总有一天会实现“蜂群城市”,城市当中基本的居住单元是可以飞出来的,可以飞到大海等任何地方,你在这里可以实现工作、生活、会亲访友,可以去任何地方。类比现在,VR技术可以实现远程连接,因此这些设想在未来都可以通过远程实现。
设定中,地球会有两万座这样的城市,一共可以容纳几十亿人口。这相当于是一个骨架,就像大树一样,人类就像小鸟一样飞来飞去。这是我作为建筑师认为未来可以实现的一个建筑方向,一个远期的方向。
VR陀螺:之前的两个设计方案和现在的永恒之城,其商业落地的原则其实不一定非得遵循现实世界的建筑理念。那么虚拟空间的建筑设计,其商业落地方式除了上面说的之外还有哪些?
王宽:这里面实际上是两种商业落地的方式,第一种就叫虚拟空间设计服务。比如某一个线上展览需要非常科幻的,符合需求的虚拟展厅。我们虚拟设计师就会做设计,之后会结合技术把这个场景做出来,以完整的程序展现出来。现在国内在这块已经有类似需求了,因为已经有人在找我做这方面的设计。
需要区分的是,设计跟制作是两个专业。刚提到的现阶段较多的VR线上会议软件都只是还原了现实中的样子,而没有符合虚拟空间设计原理。这是因为它忽略了设计的重要性,没有在虚拟空间的创意和效果上单独的去形成一个工作流。这可以类比于建筑师和施工队,一个建筑造出来最起码得有这两个工种,就是设计者和建造者,虚拟空间建筑设计也是一样的。
第二个就是我现在在走的方向(消费级内容产品),其实就是把虚拟空间整合到比较成熟的VR内容形态里。比如今年的戛纳电影节VR单元的展映和威尼斯电影节的展映。这种形式被叫做沉浸式映像,其本质是电影的全景形态,审美逻辑和传统电影一致。我对于这个场景是十分认可的,大家愿意付费观看内容,我的小说也是围绕这一场景落地。
另外一个是游戏,无论游戏还是电影,其实都需要在一个非常棒的场景里发生,真正的可付费形态就是这两种,要回归用户的消费习惯,只是体验方式变了。
王宽:虚拟空间设计比建筑设计短得多,因为建筑设计需要同时对比好多个方案,就是为了满足各类限制,需要很谨慎,因为动工就是上亿甚至上十亿的成本。类比之下虚拟空间设计成本也就几百万,决策轻松后设计工作、设计工具的加持都可以缩短时间。制作时间其实是一个硬成本,他直接取决于软件的效率,交互式VR应用需要几个月。不过我们做的这个方案一个月足够。
电影和游戏,其实大家都在探索,制作时间取决于玩法和关卡的数量。
VR陀螺:从虚拟空间设计的角度来说,引入影视、游戏的作品,其艺术化和商业化占比如何平衡?
王宽:其实也是一样的,标准取决于任务本身。任务本身也是为了完成任务,做一个普通的东西也够,不需要审美的成份,比如消防站培训更注重的是教育的内容,场景非常简单。另外一种就是艺术宣传影像会对于内容场景有更高要求,因为计算机可以做出一些现实中无法实现的非常梦幻的场景。大家一定会使劲玩的,因为它成本低实现一个非常梦幻的场景可能也就一百万,且可以一直存在。
目前这种极具设计理念的多媒体展示场景还仅仅是基于线下的体验,因为虚拟空间设计成本变低,线上玩家的high点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和《头号玩家》电影里一样,最后会创造出远远超出迪士尼乐园这种非常奇幻和美妙的世界。现在只是刚刚开始,还有很多想象空间。
VR陀螺:考虑到设计版权问题,对于IP方的设计需求是否可以看作交付项目的时候就将其版权授权给了IP方,会不会在产权方面产生纠纷?
王宽:举个例子,2017年巨石强森饰演的电影《摩天营救》(Skyscraper)。是说在香港有一个建筑物着火了,建筑物本身并不存在,是基于虚拟构建出来的场景。当时请到了世界知名的建筑公司和电影的概念艺术家共同创作完成的这样一个建筑,这个作品在电影中是非常重要的,甚至于可以说电影中人物都是为它服务的,它变成了电影中非常重要的IP。
所以你的设计在作品空间中有多大的分量呢?如果它只是一个背景就不会那么严肃,制作方只需要付费给一个团队就可以做,并不需要支付版权费;但是一旦场景重要到一定程度,比如现在我们所处的永恒之城,它是整个小说的骨架,就是非常重要的IP。这种需求在科幻电影和游戏中的需求很大,其追求的都是想象的一种奇幻场景。
因为对比人物,其想象空间本身是有局限性的,顶多类似像施瓦辛格那种未来人,会受到人的身体构造限制。但场景的想象是无限的,《星球大战》构建出多大的想象场景,都不是人物本身。因此是取决于作品在场景中的重要性来决定。
VR陀螺:您同时也担任光辉城市首席顾问,可否聊聊近期工作?
王宽:我们正在策划火星城市虚拟设计大赛,针对大学生和青年,鼓励城市建筑设计、虚拟空间设计、影视动画、戏剧文学等专业的有志青年组成团队,为100年后的人类在火星建设的城市群进行详细的构思和设计,并创作出小说和剧本,在虚拟软件里制作成为科幻动画电影短片,并在决赛期间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为VR影片,也将异地评审、作品展示、颁奖典礼等活动在VR空间内举办。万般世界将从中优选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制作成为商业VR科幻影片。这是我在继去年担任执行策展人的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以建筑、科幻、艺术跨界策展之后,今年策划的又一次深度跨界活动,将城市建筑与科幻影视、VR沉浸式影像跨界联合,我们也请到了这三个领域的许多著名人士作为特邀顾问,大家共同探索面向未来的全新艺术形态。
投稿/爆料:tougao@youxituoluo.com
稿件/商务合作: 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加入行业交流群: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元宇宙数字产业服务平台
下载「陀螺科技」APP,获取前沿深度元宇宙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