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VR陀螺 云吞
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
11月底时,Vive X加速器公布了第三批入选创企名单。在一片让人眼花缭乱的企业之中,Antilatency的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家来自俄罗斯的公司专注于研发移动端VR的大空间定位和追踪,并且已经完成两轮共计310万美元的融资。Antilatency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还在于,它所用的设备并非Optitrack、Vicon之类的高档昂贵的动捕镜头,而是仅凭一个小巧的摄像头+几条带子就能完事——没错,这里的带子还真的就是普普通通的尼龙带子。
因此,当得知Antilatency已经入驻Vive X深圳时,我选择亲自前往一探究竟:战斗民族究竟能将定位技术做出什么花样来?
游戏体验:一秒为手机VR加6自由度
在Vive X的办公室,我见到了Antilatency的两位创始人Andrey Desyatov和Peter Sevostianov。Andrey说,团队来到深圳已经有几个星期的时间,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在更深入的对话之前,他将我带至一个空旷的房间中,体验他们基于自己定位技术开发的一款自由行走游戏。
这真是一个奇特的经历——戴着Gear VR来玩大空间游戏,这恐怕在别的地方极难看到。在我戴上Gear之前,特地环顾了一下四周,并没有发现通常大空间所需的铁架的动捕摄像头;
VR眼镜本身也没有做太大的改动,仅仅是增加了一个大拇指大小传感器。此外,我留意到脚下铺着泡沫地毯,,其中星星点点散布着发光的硬币大小的位置点,也就是隐藏在地毯下的带子和定位点了。
戴上眼镜,我发现自己进入到了一个立体的迷宫之中。首先,我根据脚下的提示走到了一个蓝点处(原始定位点)开启游戏。游戏中,我必须像马里奥一样踩在准确的立方体上前进,避开之间的空隙,还有会独木桥这样比较考验心理素质的关卡。当然,作为VR游戏老司机的我自然是不会被吓到了,与之相反的是,我故意选择走偏,来看看效果——没想到定位的精准度还是相当高的,我立马体验到了从高空掉落的失重感。同时,在面对上下升降的立方体时,只要我走上去,也即刻能够体验到真实的上升和下降的感觉。
虽然整款游戏看上去并没有在美术方面有太多的打磨(主要是黑色的布景和几何体),但游戏出人意料的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最后一个关卡中,我必须像特工一样以扭曲的姿势避开激光,这些激光还格外的灵敏,一不小心就会失败。同时还有很多小窍门需要掌握,必须在准确的时机走到相应的位置来避开来袭的物体。
在“坠落”多次后,我终于到达了终点,并且兴高采烈的向围观众人宣布了我的胜利。那一刻我却突然想到:在游戏过程中,我似乎完全忽略了我头顶着的是一个“很Low”的VR盒子的事实,而是像平时玩PC VR设备一样的投入,更不要说去思考6自由度还是3自由度的问题了。
Andrey还特意将地毯掀开给我看下面的“秘密”:果不其然,下面横竖交叉分布着众多的定位点和带子,正是这些看上去非常简单的装置给我提供了刚才十分具有沉浸感的VR体验。Andrey告诉我,
3个定位点就可以实现5平方米大小内的定位,而随着定位点的增加,可以实现定位的范围也会不断加大,甚至达到10*10平米、20*20平米。
潜心6年研究:3美元一个定位点,成本仅为Optitrack的1/5
在今年4月份的VRLA大会上,Antilatency就已经引起了外媒的关注。这套无需校准就能实现大范围VR追踪效果的系统,不仅能够让一般的VR眼镜盒子无需校准就能实现大范围的VR追踪效果,而且效果出人意料的好。就我自己亲身体验的效果来说,
无论是快速的冲刺还是左右反复的横跳这样高难度的动作,Antilatency的定位都不会丢失。据Andrey和Peter介绍,这是
由于地板上的每个定位点都可以发出独立的信号,但是相互之间也会有数据的关联,因此可以通过算法来计算出相对的位置,就算几秒钟的遮挡也并不要紧。
虽然涉及到复杂的算法,但是Antilatency从原理上来说十分简单:
从原理上来看,他们的方案与PSVR的摄像头方案类似,不过他们将固定的摄像头安装在VR眼镜上,而追踪的标记点则是放在固定的红外条带上,扩展起来更加方便;为了防止多人体验时摄像头被遮挡,VR眼镜前边还搭载了一个IMU(惯性传感器)模块,摄像头和感应器之间短时间断可以用它来替代,正常工作时也能为眼镜带来更优秀的定位效果。
这种化繁为简的解决方案自然也不可能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Andrey说,
团队在此前超过6年时间中都在研究追踪技术,主要是依托惯性陀螺仪的方案。公司之前的方案也更加像Optitrack,用多个摄像头和定位点放在3D的玻璃上来制造出全息的影像。在当时,
这一产品可以用于房地产行业中用于展示房屋的全息图像,更加可以细致到房子每一层的情况。
2015年,Antilatency开始研究现在的追踪技术。有了此前扎实的研究基础,这套为VR打造的追踪系统进展的十分顺利。
性价比自然是这套解决方案最为突出的优势。Andrey指着定位点对我说:
“这个小玩意售价不过3美元……整套系统搭建起来的成本仅为Optitrack的1/5。”据悉,目前这套产品已经进入量产的阶段,公司也正在向开发者寄出开发者版本的设备,来鼓励更多有创意性的内容产出。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能够玩到一个更加精致版本的闯关游戏。
除了可以应用于VR线下体验店之外,Antilatency低廉的价格或许对普通的C端用户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当前,
产品零售定价为99美元,含一根带子、3个定位点和一个摄像头,可以实现单个用户身前180度的定位追踪。这对于PSVR用户和Oculus用户来说或许值得考虑,以这种方式来实现360度的追踪。同时,对于想要在家中多个房间进行大空间体验的玩家来说,也可以用Antilatency的方式来拓展活动范围。
前景:全身追踪?大空间交互?
当然,相比C端用户,Antilatency的主要目标群体仍然是线下体验店。
随着大空间线下VR体验越来越热门,Antilatency的市场前景也一下子变得更加具有潜力。今年以来,国内外已经有不少企业推出了自己的大空间解决方案,当然从基础技术上来说都是大同小异。从发展趋势上来看,这种体验方式无疑将会成为2018年VR市场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类别,如果体验足够优秀的话,甚至有助于进一步推动VR融入主流市场,被更多的普通用户所接受。
Andrey说,Antilatency目前看中的也正是这一块市场。公司目前已经和美国、欧洲、中国的一些伙伴达成合作,将这一系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除了定位之外,这套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实现全身的动作捕捉——
因为定位点足够小,放置在人体的关键关节部位就可以通过反向动力学计算出全身的运动情况,原理类似于Vive Tracker。
在这里还是要提一下这套系统的明显缺点:由于定位点的数量和空间的大小成正比,它需要的配件数当然要比普通VR游戏头盔要多;同时,每一条可移动的红外条带都需要电力供应,即使它可以卷起来带走仍然略显繁琐。另外因为镜头安装在眼镜上,如何添加一个可定位追踪的控制器也让Antilatency 感到头疼,而拥有完整定位系统的他们,显然不会甘心用普通IMU模块的手柄。
随着一体机市场逐渐热闹,Antilatency能否在6自由度一体机大规模降价并进入市场之前打造起自己壁垒,也是公司需要考虑的问题。目前,性价比是这套系统最大的优势,但随着VR硬件价格整体不断下降,这一优势很可能会最终消失殆尽。
但另一点不可忽略的是,Antilatency正以自己的方式将手机VR带回到这个赛场上。在VR行业发展的这数年间来,手机VR似乎正在不断的被边缘化。但在面对大众市场时,无论体验和硬件究竟有多优秀,价格始终是一个然不开的话题。如今我们可以设想,在Antilatency的帮助之下,我们只需要把手机VR眼镜进行简单改装,瞬间就可以让它获得完整的定位系统。其实也一直有厂商在尝试类似的事情,比如NOLO VR,其主打的技术就是可以让用户用手机VR玩Steam VR游戏。因此,市场总是存在的,或许是撕开大众市场的一道口子,也未可知。
关注微信公众号:VR陀螺(vrtuoluo),定时推送,VR/AR行业干货分享、爆料揭秘、互动精彩多。
投稿/爆料:tougao@youxituoluo.com
稿件/商务合作: 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加入行业交流群:六六(微信 13138755620)